我们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
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
建村〔2019〕19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局)、住房和城乡建设(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现就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以下简称“共同缔造”活动)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共同缔造”活动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美好人居环境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当前我国城乡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一些地区环境脏乱差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对房前屋后的环境问题不太满意,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
近年来,福建、广东、辽宁、湖北、青海等省的部分市(县)陆续开展了“共同缔造”活动,基本做法是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社区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城乡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路径,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善了人居环境,凝聚了社区共识,塑造了共同精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向往,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为切入点,广泛深入开展“共同缔造”活动,建设“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城乡人居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具体、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二)基本原则
——坚持社区为基础。把城乡社区作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基本空间单元,着力完善社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的社区空间环境,营造持久稳定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增强社区凝聚力。
——坚持群众为主体。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注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群众意愿,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激发群众参与,凝聚群众共识。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通过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推进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由政府为主向社会多方参与转变,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三)工作目标。到2020年,城乡社区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到2022年,基本实现城乡社区人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目标,初步建立“共同缔造”的长效机制。
三、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精心组织开展“共同缔造”活动
(四)因地制宜确定实施载体。以城市社区和农村自然村为基本空间单元,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根据不同类型社区人居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确定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的重点。在城市社区,可在正在开展的老旧小区改造、生活垃圾分类等工作的基础上,解决改善小区绿化和道路环境、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和增加停车设施、建筑节能改造等问题。在农村自然村,可结合正在推进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从危房改造、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美化村容村貌等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做起。
(五)决策共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政府与社区居民交流的渠道,搭建社区居民沟通平台。通过座谈走访、入户调研、工作坊等方式,了解居民需求,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协商,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共同确定社区需要解决的人居环境突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方案,激发社区居民参与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工作的热情,使社区居民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使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从传统的决策者、包办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和激励者。
(六)发展共建。充分激发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发动社区居民积极投工投劳整治房前屋后的环境,主动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生活垃圾分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公共空间的建设和改造,主动配合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珍惜用心用力共建的劳动成果,持续保持社区美好环境。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工作,鼓励党政机关、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驻区企事业单位、专业社工机构提供人力、物力、智力和财力支持,大力推动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进社区,组织在职党员开展共产党员社区奉献日、在职党员义务服务周等活动,共同为人居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七)建设共管。鼓励社区居民针对社区环境卫生、公共空间管理、停车管理、生活垃圾分类等内容,通过社区居(村)委会或居民自治组织,共同商议拟订居民公约并监督执行,加强对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成果的管理。建立健全绿地认领、公共空间认领、公共设施等维护认领的“爱心积分机制”及志愿者积分机制,以积分评比奖励的形式,激励社区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人居环境建设成果的维护管理。
(八)效果共评。建立健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项目及“共同缔造”活动开展情况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组织社区居民对活动实效进行评价和反馈,持续推动各项工作改进。组织评选“共同缔造”典范社区、先进组织和先进个人,激发各方参与“共同缔造”活动的积极性。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对社区居民与社区组织参与面广、效果好的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项目,通过奖励的形式予以补贴,推动“共同缔造”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九)成果共享。通过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实现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工作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建设“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社区环境,形成和睦的邻里关系和融洽的社区氛围,积极塑造“勤勉自律、互信互助、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共同精神,让社区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四、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共同缔造”活动取得实效
(十)加强组织领导。各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在同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成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参与的“共同缔造”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指导行政区域内市(县、区)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共同缔造”活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每年3月底前,各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将年度工作计划报我部备案。
(十一)形成部门合力。地方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同级组织、民政、财政等部门的沟通,积极争取支持,切实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领导作用落实到城乡社区,将政府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和平台下沉到城乡社区,使党和政府工作落到基层、深入群众,同时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的合作,形成开展“共同缔造”活动的合力,共同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城乡治理体系。
(十二)开展试点示范。从2019年3月起,各省(区、市)在行政区域内每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选择3-5个不同类型的城乡社区开展“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因地制宜确定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的具体切入点,探索创新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2020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系统推进“共同缔造”活动,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十三)加大培训力度。各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及城乡社区党员干部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掌握、灵活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着力在城乡社区党员、乡贤、致富能手、老工人、老教师、老模范、老干部等群体中发掘和培养一批“共同缔造”工作骨干,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多元化的工作队伍。
(十四)做好宣传引导。地方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对“共同缔造”活动的宣传力度,及时发现、总结和宣传“共同缔造”活动中涌现出来的鲜活经验以及社区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带头人的典型,让“共同缔造”的理念思路深入人心,形成全民关心、支持和参与活动的氛围。
(十五)强化督促指导。各省(区、市)“共同缔造”活动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市(县、区)活动开展情况的跟踪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我部将以活动覆盖面、各方参与度、群众满意度等为重点,对各省(区、市)“共同缔造”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估评价,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9年2月22日
(此件主动公开)
推进环境整治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打造美丽乡村
核心阅读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点任务。各地区各部门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重大工程,稳步提升村容村貌,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让广袤乡村成为广大农民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环境美起来,生活更舒心,乡亲们获得感满满
一串串灯笼、一张张窗花,年味愈发浓烈,山东省平度市南村镇后斜子村,乡亲们忙着打扫卫生、备置年货,到处洋溢着过年的喜悦。
清院子、擦玻璃、整墙面,村民姜岩忙活完大扫除,又开始修剪花草,“一到冬天,我就把满院的花草搬进玻璃暖房,你瞧,这盆茶花都冒出花苞了。”
告别脏乱差,拥抱洁净美,户户不同景,院院好风光。说起后斜子村的美丽蝶变,姜岩连声称赞:“经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里到处干干净净,很多乡亲在房前屋后种上了花草,住着真舒心。”
变化源于后斜子村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刷新乡村“颜值”。“家家户户的庭院都收拾得干净又漂亮,乡亲们没事还串门交流心得,村庄环境好了,大伙儿心情也舒畅。”姜岩说。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李伟国介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顺利开展,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从普遍脏乱差转变为基本干净整洁有序;14万个村庄得到绿化美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村居民环境卫生观念也发生了可喜变化、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除了村庄面貌的整体提升,农民群众关心的生活污水、卫生厕所等“关键小事”也有了解决方案,乡村生活迈向宜居宜业。
春节将近,河北省鸡泽县曹庄镇杨曹庄村村民高玉粉正在厨房里炸年糕。“家里通了自来水,接上了污水管网,刷锅洗碗的水不再到处乱倒了。”高玉粉说,生活污水排放问题解决后,房前屋后路面干燥整洁,夏天苍蝇蚊子少多了。
2020年开始,鸡泽县对全县农村的污水治理进行整体规划、分批推进。截至目前已铺设污水管网12万米,建设23个污水处理终端,解决了52个村子的污水排放和处理问题。“我们每天能处理700吨生活废水,处理后的水用于农业灌溉和绿化养护。”鸡泽县小寨镇生活污水处理站工作人员王改强说。
解决突出问题,补齐环境短板,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各地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扎实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目前,全国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达91%,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现象基本得到管控,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
李伟国介绍,接下来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务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统筹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等重点任务,到2025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生态好起来,村庄更宜居,美丽乡村释放新活力
一早,江苏省常熟市梅李镇胜法村村民张敏燕沿着家门口小河边的健身步道慢跑完毕,又和姐妹们做起了晨操。张敏燕说,这条小河过去是臭水沟,这几年,村里清理河底淤泥、疏通河道,绿化美化河道两旁,河边成了乡亲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2019年起,常熟市启动实施“千村美居”工程,统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河湖建设、垃圾分类、乡村治理等工作,实施全域美丽宜居村庄优化提升。如今的常熟农村,一条条小河水清岸净,一片片菜园充满田园意趣。
乡村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各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乡村生态环境,加快推动村庄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建设5万个以上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十四五”期间,全国将创建示范1500个左右美丽宜居村庄,打造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样板。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一个个擦亮底色的美丽乡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鼓起乡亲们的钱袋子。
临近新春,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良山镇下保村热闹了起来,如画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村民胡建华开在景区的副食品店生意也愈发红火,“这几年环境变好了,村子变美了,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我的小店去年赚了4万多元。”
曾经的下保村,偏僻贫穷。近年来,村里改造提升环境,衬砌沟渠,连通水系,见缝插绿,新栽种绿化树木1.2万余株,打造了格桑花海等10余个景点,建设了农耕体验区等多个休闲娱乐项目,去年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年接待游客近38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增收50余万元。农旅融合,辐射带动200多名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
下保村是个缩影。广袤乡村,生动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时代10年,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驶入快车道,游客年均增长20%左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打造一批美丽休闲乡村,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健全机制,人人参与,人居环境迈向“一直美”
“这是我给孩子选的新年小礼物,牙膏牙刷,还有一个小台灯。”春节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江心园区五墩村村民金高祥,来到村里的“美丽乡村积分超市”购物。说是购物,其实这里不收钱,村民用积攒的积分免费兑换各种生活用品。
五墩村村委会副主任吕世伟介绍,村民通过家庭卫生、房前屋后环境评比获取相应积分,积分兑换的物品由村委会使用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专项账户资金采购。
小积分,作用大。“有了这积分,人居环境美起来,还能一直美下去。”江心园区经济发展和建设局副局长吴为说,园区以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为激励形式,鼓励村民维护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培养群众良好生活习惯,助推人居环境长效治理。“现在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讲卫生、重环保成了新风尚。”金高祥说。
“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离不开乡亲们的积极参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正河说,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进一步树立绿色健康的环境保护意识,科学开展乡村绿化美化亮化;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文明积分等激励约束办法,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青砖黛瓦、老石磨、旧陶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屯亮村屯周坡,村口文化墙的设计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颇具古朴自然美。“村里的巷道、围墙都是就地取材,用废弃的旧砖、旧建筑材料砌筑而成。”屯亮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增广说。
修旧如旧,让乡村焕发新生机,这是乡亲们经过商议达成的共识。“如果建设使用太多水泥砖,就不像咱们村了!”“我们拆下来的旧砖瓦,能不能换个方式利用起来?”……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过程中,周增广多次组织村民商议讨论后,决定合力打造古风乡韵的村容村貌,旧砖、旧瓦罐等用在村里的公共场所,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建好还要管好。在人居环境整治之初,屯周坡就通过村民议事会商讨建立村规民约,对村内公共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建立明确制度。周增广说:“自从制定了村规民约,乡亲们自觉遵守,积极打扫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维护公共设施。好环境靠大家合力打造,也要靠大家一起管护。”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要建管用并重,加快构建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的工作推进和管护机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合光说,要着力构建政府、市场主体、村集体、村民等多方共建共管的格局,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逐步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这个过程要因地制宜,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特别要注意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各方共同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20日 20 版)